下单让商家投喂流浪猫狗靠谱吗?电商平台“云投喂”流浪动物调查
“好饿,好想吃一顿饱饭”“妈妈,我好饿”“您的爱心帮助改变毛孩子的命运”……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部分电商平台上存在大量以“××救助组织”为名的店铺,首页配以形容凄惨的流浪猫狗图片和煽情文字。
这些店铺出售的商品并非实物,而是名称为“流浪动物口粮”等虚拟商品——消费者下单后,由商家对流浪猫狗进行投喂,即“云投喂”。一份虚拟商品的价格多在1元至20元之间。
记者浏览一批此类店铺发现,部分链接的配图配文高度模板化,询问商家投喂的真实性,往往得不到回应;隔一段时间再看,有的店铺已下架商品,有的店铺则直接注销。这让不少下过单的消费者不禁生疑:“我花的钱真的用在投喂、救助流浪动物上了吗?”
今年7月,在上海工作的小李在某购物平台上为自家宠物猫买罐头时,在付款页“顺手买一件”中看到一条名为“流浪动物基地照顾毛孩子”的虚拟商品链接,标价5元,便顺手拍下。
此前,小李多次购买过同类虚拟商品。“价格也不贵,就当献爱心了。”而这次付款成功后,小李一时兴起,询问店铺客服:“怎么证明我们下单买的猫粮都喂了流浪猫?”
对方“已读”但不作回复。
小李本想发起退款申请,又担心自己多虑了,退款会让流浪动物错失一份“爱心”,考虑到钱款也不多,就放弃了退款。之后,她把自己对此类店铺的疑问发到了网上,没想到得到不少网友的共鸣——不少人怀疑“云投喂”中暗藏骗局,还有人发出了“避雷帖”。
“越看心越凉,越看越愤怒。”小李说,没过多久,该店铺都找不到了,感觉自己被骗了。
来自北京的周女士有着和小李类似的遭遇。她告诉记者,自己前不久曾两次在某购物平台结账时顺手下单了给流浪动物的“云投喂”商品,但没多久便发现,一家店铺清空了所有商品,另一家则直接关店了。
周女士也曾向店铺客服询问过是否真正将钱款用于流浪动物救助、有无相关证明等,但客服始终没有理会她。而与客服冷淡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店铺月销10万+的火爆销量。
后来,她在平台上专门搜索发现,有大量类似的店铺,照片、文案高度模板化:可怜兮兮的猫犬、煽情的文字。
“一想到有人利用大家的善意和可怜的流浪小动物行骗,我就生气。”为此,周女士在网上发了一篇“云投喂小店避雷帖”,提醒大家不要上当。
按照受访者指引,记者在某购物平台找到了这些“云投喂”店铺。记者发现,这类店铺的经营主体多为个人,店铺中的商品链接标题大多类似“云投喂救助流浪动物”等。部分店铺使用的图片素材看起来高度相似,有的甚至完全一致。
如“流浪宠物救助××”和“关爱流浪动物××”两家店铺使用了同一组救助者喂养流浪狗的图片,出镜人物、环境等细节一模一样。记者将这些图片进行智能识图后发现,图片来源是媒体报道过的位于天津的一家名为“××小院”的救助基地,记者联系该基地工作人员,对方表示,基地目前并未运营网店,也从未授权任何网店使用他们的照片或以其名义筹集善款。随后,记者询问使用“××小院”基地图片的两家店铺客服救助基地的位置,一家店铺客服称其对接的救助基地位于湖南永州,另一家店铺客服则并未回复。
发稿日当天,记者再次查看发现,上述两家店铺均已闭店。
而商品详情中,商家会图文并茂地介绍救助流浪动物的意义,煽情的文字配上流浪动物的照片,很难不令人动容。根据商品介绍,购买这些虚拟商品后,商家并不会发货,而是将消费者的“善款”转为犬粮等物资,发到救助流浪动物的基地。至于会发到哪些救助流浪动物的基地,这些店铺均未作出说明。
记者随机选择了几家店铺进行问询,包括救助流浪动物的基地具体位置、名称,消费者下单钱款的流向等,大部分店铺都未予回应,或只有客服机器人机械回应,个别店铺仅简单回复了城市名,再进行询问便没了下文。
还有一些店铺名称令人生疑。记者发现,除了用“关爱”“救助”等词语进行命名外,还有一些店铺直接以地名加救助机构名作为网店名称,但实际上却查不到相应机构。以“××省流浪动物爱心救助中心”为例,记者在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等网站进行检索,发现无此机构,此外,该机构商品配图中的名称为“××爱宠流浪动物救助站”,与店铺名称不一致。
此外,记者观察十几家这类店铺发现,没有店铺主动公布收益与账目明细。记者就账目问题询问客服,大部分客服不予理会,只有两家客服回应称,囿于人力、物力等问题,店铺并未对账目进行梳理。一家名为“关爱流浪天使××”的店铺客服发来几张小狗进食的图片和一段视频称,“平时基地还有很多事要做,所以没有做这个(账目)明细”。
调查过程中,记者分别在6家店铺挑选了10条价格不同的“云投喂”商品链接进行付款,很快,商品显示已发货,并在一两天后直接显示“已签收”。过了一周时间,记者再去看发现,商品均显示“已经下架”。其中,有4家清空了商品,有一家从“救助中心”改为了杂货销售,还有一家名为“××省志愿服务基金会”的店铺已经关店,店内标价1元的名为“流浪动物爱心捐款”的商品链接,在下架之前已经售出了10万+的销量,另一个标价1元的“慈善募捐流浪毛孩救助站捐赠”的商品链接则售出了6万余份。
“云投喂”网店真假难辨,专家称这种变相的公开募捐行为涉嫌违法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购物平台出现的以救助流浪动物为名的“云投喂”网店真假难辨,商家在收钱后,有没有真的对流浪动物进行其承诺的喂养、照顾,消费者无从知晓。尽管每份商品价格较低,但动辄数万件的销量,累积之下也是一笔不菲的“爱心款”。而且,不少此类店铺存在短时间内改名、下架原商品链接甚至直接闭店的情况,这让一些消费者质疑这些店铺“是不是在骗钱”。
如果商家没有将消费者的善款用于救助动物,法律如何定性?对于这类虚拟商品,又该如何进行监管?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德健和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迪。
吴迪说,如果商家从未打算实际履行其承诺,将款项挪作他用,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消费者有权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商家承担相应责任。
“根据慈善法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展公开募捐。这些店铺经营者多为个人或未注册的组织,显然不具备公开募捐资格。他们通过电商平台面向不特定的公众发布信息并募集款项,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公开募捐行为,涉嫌违法。”吴迪说。
同时,法律规定,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利用其平台开展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公开募捐资格证书进行验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商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救助动物”的事实,骗取消费者财物,数额较大的,则可能触犯刑法,构成诈骗罪。
“虽然单笔金额小,但累计数额巨大或涉及人数众多,同样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吴迪指出。
对于打着“云投喂”旗号的虚拟商品,该如何进行监管?李德健认为,核心在于明确法律定性,将其纳入现有法律框架进行规制。其中一种可选路径是,明确动物保护的“慈善属性”,例如由相关部门推动明确将“动物保护”纳入慈善法“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的范畴,明确定性后,“云投喂筹款”等行为就属于“慈善公开募捐”,包括主体限制、流程要求以及信息公开等,均可直接适用现有慈善法。
吴迪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模式下的监管难题,需要多方协同治理:
平台方负首要审核与管理责任。平台应对申请以“救助”“慈善”为名开店的商家进行实质审查,要求其提供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证书,或至少提供详细的救助机构背景、过往救助记录、资金使用计划等证明材料,并进行公示。
他还提到,平台还应建立针对此类店铺的专项巡查机制,对消费者投诉集中、异常交易(如只交易不发货、大量退款)的店铺进行重点监控,一旦查实欺诈行为,立即封店并向监管部门报告。
政府部门加强联动执法,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强化监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并公开曝光,形成震慑效应。建议出台更细化的规定,明确将此类以慈善为名、行销售之实的商业行为纳入监管范围,对其信息披露、资金用途、法律责任等提出强制性要求。
“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方面,鼓励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建立民间动物救助领域的诚信名单和黑名单;畅通举报渠道,鼓励消费者和媒体进行监督,倒逼平台和商家规范行为。”吴迪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