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周末报道,2025年4月,山东女子学院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同时获批全国首个普通本科“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今年九月,两所学校迎来了第一批新生。
高校开设“带娃”专业,是紧跟社会热点的体现,也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双职工上班谁带娃”的困境,一直是社会政策的发力方向。那些没有老人带娃助力的双职工父母,对社会托育的需求可想而知。然而,现有的托育服务体系仍存在明显短板,比如托育机构和育儿嫂群体水平参差不齐,针对1岁半以下小月龄婴儿的托育服务稀缺收费高昂等,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年轻的父母们。

2025年9月9日,山东女子学院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2025级新生报到。(受访者供图)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数量近3000万,超过三成婴幼儿家庭有托育需求。高校通过设立专业进行系统性人才培养,正体现了教育对民生关切的洞察。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到,“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要根据需求开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合理确定招生规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安全照护等知识和能力纳入教学内容,加快培养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人才。”
不过,我们将这些专业简称为“带娃”专业,其实也带有一些刻板印象。长期以来,无论是家庭育儿还是社会托育,其背后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情感付出常被低估,或者被简单归类为体力劳动。如今,高校开设相关本科专业,也在传达这样一种声音:婴幼儿照护不只是“看看孩子”那么简单,而是关乎一个生命最初几年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性干预,是一项需要被严肃对待的事业。

山东女子学院该专业第一学期设有教育学概论、管理学概论、普通心理学、婴幼儿保育学等课程。由此也可以看出,它是一门综合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以往,托育服务人员的培养往往依赖于短期培训或“师徒相传”,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理论支撑。大学本科教育的介入,通过四年的课程体系,融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出懂得儿童发展规律的复合型人才,这无疑是提升行业人才素质、推动托育服务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关键一步。

只有当从业者获得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纠正人们心中“带娃无门槛”的刻板印象,才能让从事婴幼儿托育行业的人才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收入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主动加入这个行业。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正是提升整体托育服务质量、缓解家庭育儿焦虑的重要助力。
专业的设置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期待这批“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在未来以科学的理念服务万千家庭,更能作为行业标杆,推动托育服务标准的建立与完善。我们也希望,人才的培养与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育儿假期等一系列社会政策形成合力,让年轻人切实感受到更立体的社会支持。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