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在浦发银行创新中心张江创孵基地的成果展示屏幕上,“入孵企业50家、5家进入融资阶段、2家孵化毕业”——这组数据,是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行长袁伟勇及其团队深耕科技金融的生动注脚。
作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金融参与者,袁伟勇从浦发“学生兵”起步,用十余年时间扎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硬科技赛道,不仅带领支行打造出“张江创孵基地”,更以自己名字命名成立科创金融工作室。
近期,界面新闻记者随媒体调研团走进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实地参观浦发银行创新中心“张江创孵基地”与“袁伟勇科创金融工作室”,通过近距离探访,深度调研该行在创新科技金融服务范式、陪伴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方面的实践与成果。
近年来,浦发张江科技支行累计落地全国首单临床管线数据资产质押贷款等超60笔创新业务,用“热带雨林式”的生态服务,护航科技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2025年,凭借在科技金融领域的突出实绩,袁伟勇获评“奋勇争先实干家”。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他对“懂技术、知需求、精服务”的坚守,是团队对“商行+投行+生态”模式的探索,更是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创新沃土的不懈实践。

锚定硬科技赛道:从“学生兵”到“产业懂行者”的深耕之路
“做科技金融,核心是要懂产业、知技术,否则无法精准匹配企业需求。”这是袁伟勇在团队管理与业务推进中始终强调的理念,而这一理念的形成,源于他十余年扎根基层、服务科技企业的实践积累。
2009年加入浦发银行后,袁伟勇从一线客户经理起步,服务范围长期聚焦张江科创核心区域,始终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开展工作。
2024年,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启动“科技金融+孵化器”创新试点,“张江创孵基地”作为浦发首个硬科技孵化器落地。袁伟勇主动扛起牵头责任:为提升对产业的认知深度,他带领团队以“学科技、钻市场、创业务”为目标,组建“三大先导产业”行研小组,系统研究各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市场动态及企业需求痛点。
在集成电路领域,团队深入学习芯片制程迭代逻辑、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模式;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研究临床实验分期标准、药品注册审批流程;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跟踪大模型算法优化、技术落地场景。
袁伟勇本人更是以身作则,经常走访科技企业,通过与企业负责人、研发团队的深度沟通,积累产业服务经验,逐步从“金融从业者”转型为兼具金融专业能力与产业认知的“科技金融专家”。
在这样的深耕下,行研小组不仅成为企业信赖的“金融顾问”,更形成了专业成果:编撰的《创想:孵化与成果转化》成为浦发系统内科技金融服务的参考手册。2024年,依托工作室的创新实践,张江支行还斩获第十八届“金洽会”上海银行业赋能新质生产力优秀成果“优秀奖”,在行业内树起标杆。
构建“热带雨林”生态:从“物理空间”到“共生网络”的突破
走进张江创孵基地,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办公区、路演厅、共享实验室错落有致,但在袁伟勇眼中,这里的核心价值从不是单纯的“物理场地”,而是团队打造的“热带雨林式”科技金融服务生态核心载体。

袁伟勇向界面新闻等媒体介绍,该生态以“商行+投行+生态”为架构,整合金融产品、政策资源、技术合作、产业链对接等多维要素,为科技企业提供全周期、一体化支持。
“商行”服务层面,团队针对科技企业研发周期长、轻资产、高风险的特点,提供定制化贷款、跨境结算、汇率避险等基础金融服务,解决企业日常经营与研发的资金需求;
“投行”服务层面,对接股权投资机构、券商等合作伙伴,为企业提供融资辅导、上市规划、并购顾问等增值服务,助力企业对接资本市场;
“生态”服务层面,主动链接政府部门、高校院所、产业链龙头企业,帮助企业解决政策解读、技术合作、市场拓展等核心难题,构建“创、孵、育、投、链”共同体。
此外,为进一步激活生态活力,工作室推动张江创孵基地与11家企业建立“创孵合作伙伴”关系,联合韦豪创新(集成电路领域龙头)、微创奇迹点(生物医药创新企业)、浙大高研院(科研机构)、璞跃中国(国际孵化平台)、莘泽智星港(产业园区)共同打造5家创新实验室,形成“产业+高校+平台”三位一体的孵化联盟。
近一年来,联盟累计开展“科创加速营”“主题日”等孵化活动35场次,场均服务10家以上企业。其中,2024年与上海药监局联合举办的“生物医药企业合规交流会”,协助30家企业搭建银政沟通平台;联合张江商会,开展张江“药谷”青年创新创业者联盟活动,搭建创客交流平台,赋能10家小微创业企业,促进产融深度协同。
驱动业务创新:从“标准化”到“定制化”的60+首单突破
界面新闻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研发周期长”的特点,袁伟勇带领工作室以浦发银行科技金融产品体系为基础,围绕数据资产、知识产权、临床管线等科技企业核心“软资产”,持续推进业务创新,累计落地各类首单业务超60笔,多笔业务填补行业空白。
在数据资产融资领域,2024年,工作室落地全国首单“生物医药临床管线数据资产质押研发贷款”。某生物创新药企业专注于眼科治疗的生物创新技术,并已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疗效。然而,由于尚未获得新药上市批准,企业收入规模有限,未形成专利,且面临持续的产品开发投入成本压力。
张江科技支行深入了解企业情况后,认识到其临床管线数据资产是创新药核心研发成果的体现。该行创新性地运用了针对科技研发企业的授信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数据资产交易服务系统DAM(DataAssetMarket)完成了管线数据资产的登记、评估和认定。同时,依托上海数交所的DCB(Data-CapitalBridge)数据资产桥以及“金准估”“金拱桥”两个标准化产品,实现了全流程线上可追溯,确保了数据资产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并完成了质押登记。
在跨境金融领域,工作室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FT账户政策优势,在上市、并购、离岸经贸、供应链、托管、浦银避险、结算便利化等方面形成“跨境+”的科技企业服务特色,并依托OFI、FDI助力科技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截至目前,支行先后落地业内首单FTF上市公司境外员工股权激励项目、业内首单科创板境外员工股权激励项目。今年,成功落地了全行首单新片区外QFLP外汇投资便利化业务和上海分行首单以境外买方为核心的“跨境浦链通”业务。
未来:让“张江样板”走向全国,护航科技自立自强
谈及未来的规划,袁伟勇的目光早已超越张江:“我们要把张江科技支行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复制到更多科创城市。”
“科技自立自强需要金融护航,我们要做最懂硬科技的银行。”袁伟勇说,未来他会继续带领团队秉持工匠精神,让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创新沃土,在服务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路上,书写更多“奋勇争先”的实干故事。